2024年第九届深圳国际无人机展览会
世界数字城市大会
全国无人机行业协会联席会议机制
协会公告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资讯速递 > 正文

刘大响:为根治飞机“心脏病”而坚守一生

2022-09-22 16:30:34来源:新京报 作者:深无协 点击次数:1277次字号:|
如今,85岁高龄的刘大响依然为航空事业奔走在大江南北。



中国航空动力学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无人机大会高级顾问刘大响


       刘大响,中国航空动力界的第一批院士,亚洲第一台高空模拟试车台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多年来,刘大响扎根基层开展科研,他曾经隐于青山深处三十载,为我国航空动力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如今,85岁高龄的刘大响依然为航空事业奔走在大江南北。


       刘院士常说:我是属牛的,“老牛自知使命重,不用扬鞭自奋蹄”。为使国产飞机都能装上强劲的“中国心”,为国家通用航空和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和能力的建设,愿在有生之年,继续贡献个人一点微薄之力,直到自己的生命之光熄灭为止!



中国航空动力学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无人机大会高级顾问刘大响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重点论坛——第四届“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峰会上作主题演讲


深居山沟30载,奋力拼搏高空台

       1964年2月,聂荣臻元帅批示:“要抓紧空气动力中心和高空模拟试车台的建设,如再迟迟不动,将来势必造成大的被动。”

       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简称高空台),就是在地面上模拟飞机在整个飞行包线范围内各种飞行状态和环境条件,对全台发动机进行试验的大型地面试验设备群,这是独立自主研制新型航空发动机不可或缺的重要试验设备。由于高空台具有试验范围广、功能强、效率高、风险小、状态可重复、不受天气限制等许多特点,世界发达国家不惜花费巨资共建有50多个高空试验台(舱)。20世纪60年代后,发达国家所研制的各型先进军民用航空发动机,无一例外地都是从高空台中“飞”上蓝天的。

       1970年,为支援“三线”建设,刘大响义无反顾地奔赴四川,与同行的300多名职工及其家属包乘一辆专列,从繁华的老工业基地沈阳举家搬迁到川西北的崇山峻岭中。

       刚到624所(当时叫六院十一所)时,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住干打垒,走泥巴路,饮河中水,“山青水秀屋顶漏,鸟语花香厕所臭”就是很好的写照。

       在四川江油30年的艰苦岁月中,刘大响主持干了四件大事:一是从1974年起任高空台设计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副总师,1984年起任所总工程师,全面主持高空台建设技术工作;二是主持完成高推预研和我国第一台高性能中推核心机自主研制;三是主持我国第四代发动机的立项和关键技术预研;四是主持开展对俄发动机科技合作。为我国高性能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和科技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刘大响被委任为国产斯贝MK202发动机赴英高空台考核试验小组长,在任家耕和吴大观两位团长领导下,负责组织考核小组圆满地完成了国产斯贝MK202发动机的高空台考核试验任务,又深入学习英国高空台的先进技术和试车经验。从英国回来后,他又组织编写近100万字技术总结报告。这对高空台的建设、设备调试和试验技术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正当刘大响与同事们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时,却遇到了高空台二期工程被列为“缓建项目”,经费锐减,安装队伍撤走了,工程陷于停顿,人员思想动荡,高空台将成为“一堆废铜烂铁”的论调不胫而走,不少领导和技术骨干相继调走了,形势十分严峻。时任高空台试验研究室主任的刘大响压力山大,但他没有气馁,积极作好群众思想工作,争取更多骨干能留下来。在多次全室大会上,他动员大家说:“要下定决心,坚定信心,哪怕最后只剩下几个人,我们也要把高空台搞上去!不搞出高空台,就决不离开山沟。死在松花岭,埋在观雾山!”与此同时,他向所领导请命,从所里借调5位老工人技师,共同组成高空台“安装收尾突击队”。他亲自带领留下来的全室职工,既当干部和技术员,又当工人,边收尾、边研究,自己动手,缓而不停,硬是将缓建的3年变成了热火朝天搞科研调试的3年。1985年他们将高空台直接排大气调试成功,使一期工程提前7年投入使用,上级领导和群众对高空台树立了信心和决心,也争取到了高空台二期工程提前恢复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在高空台建设中,他冒着风险采用新材抖对3台加温炉进行改造,使升温时间从30小时缩短至3小时,大大节约了发动机试验成本;他提出用大型膨胀涡轮替换氨冷冻机组,消除了高空台试验时的重大安全隐患;他顶住美国单方面撕毁“交钥匙工程”合同的压力,大胆提出《总体自主设计,硬件分散引进,软件自行开发、现场集成联调》的应对措施,自主完成高空台“自动测试、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他主持完成高空台总体联合调试,完成与俄罗斯高空台的对比标定试验,其试验技术和测试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最终交付国家验收,填补了空白,实现了0到1的突破,使我国成为继美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大型连续气源高空台的国家。1996年荣获“九五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97年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为根治飞机“心脏病”向中央提出建议

       2000年刘大响院士奉命调到北京,他担任中航一集团公司(后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同时在北航担任教授和博导,兼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军用常规动力共性技术专业组长和三届航空动力专业组组长;他还任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副主任;2003年被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进入航空工业、总装备部和国家高层的决策支持系统,完成了许多重大项目的咨询研究论证和组织实施工作。第一件就是主持完成2020年、2030年两期“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战略研究”。

       1999年,刘大响院士在中国工程院申请了一个“加速我国航空动力发展”的咨询研究课题,共有12位院士、18位专家参加。经中国工程院批准,他邀请顾诵芬院士和陈浚局长共同主持召开了以“跨世纪航空发动机发展的科学对策”为主题的第119次“香山科学会议”,他作了题为《中国航空动力跨世纪发展的难题、关键技术及对策建议》的主旨报告,形成了《关于加速发展我国航空动力的建议》,由中国工程院上报中央。

       在财政部等部委支持下,由国防科工委主持实施A计划,刘大响被委任为专家委主任和总师组组长达15年之久。该计划定位于打基础、建体系、育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弥补了短板,突被了关键,后来刘大响又代表动力专业组向上级汇报,又开启了另一个A计划,瞄准未来需求,探索前沿技术。两个A计划都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而被载入史册,为后来的“两机”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提出“建设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议

       2008年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5·12”特大地震,12月,在中国航空学会召开的第九届七次专题常务理事会议上,刘高倬理事长提议,由副理事长兼咨询委员会主任刘大响院士担任研究小组组长,开展“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加强航空装备建设”的科技咨询研究。

       刘大响院士组织多位院士、专家反复研讨论证,提出了《关于建设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议》咨询报告,并于2009年1月在北航召开了“高层论坛”。

       经两院27位院士慎重签名后,2009年4月13日向党中央呈报了建议书。

       刘大响院士认为,加强通用航空和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安国利民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重大民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多年来,虽年事已高,任务繁忙,刘大响院士仍始终不顾疲劳,四处奔波,在中央党校、多个部委和十几个省市及行业协会作了60多场专题报告,努力推动全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通用航空的具体落实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和进展。

在北航设立《航空强国“中国心”》教育奖励基金

       动力要发展,人才最关键。为配合国家《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奖励那些爱党爱国、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乐于助人,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国内高校与动力相关专业4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生,推动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2013年,由北航陈光教授、陈懋章院士、刘大响院士各捐赠50万元,共同发起设立了《航空强国“中国心”》教育奖励基金。该基金得到了北航校友、社会各界和中国香港爱国人士的热情支持。

     《航空强国“中国心”》奖励基金每两年评选一次,分20万元、10万元、2万元三个等级。经过三届评选,有70多人获得奖励,分布在全国15所高校之中,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收到了超预期的良好效果。


       刘大响曾兼任中国工程院深圳院士活动基地主任10年。1997年-2010年期间,刘院士曾多次婉拒深圳、广州、珠海市多位领导和友人高薪聘请他调入深广珠等地工作,他初心不改,仍然坚守为“中国心”和高空台, 一心一意在艰苦的山沟里坚持工作了30年,直到高空台交付国家验收投入使用,从33岁到63岁,把宝贵的青春年华贡献在红军走过的这块热土。

■匠心寄语

仰望星空,

放飞梦想。

脚踏实地,

砥砺向前!

与全国青少年朋友们共勉。

■人物简介


       航空发动机专家,航空动力战略科学家,动力关键技术研究的主要领导人和开拓者之一,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装备建设和航空动力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大响于1959年6月在北京航空学院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航空发动机知名专家。一生奋斗发动机,航空报国为人民,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