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九届深圳国际无人机展览会
世界数字城市大会
全国无人机行业协会联席会议机制
协会公告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资讯速递 > 正文

为你喝彩 I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在第八届世界无人机大会上荣获无人系统设计奖

2024-06-04 22:26:55来源: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作者:深无协 点击次数:1318次字号:|
HD-25 混动复合翼物流配送无人机采用了先进的油电混合动力系统,能够实现超过20分钟的悬停,并具备多次起降能力

       5月25日,在2024年第八届世界无人机大会现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以下简称中飞院)凭借《HD-25混动复合翼物流配送无人机》项目荣获了无人系统设计奖,证明了学校在工业级无人机领域的创新实力。



第八届世界无人机大会颁奖现场,中飞院荣获无人机系统设计奖

       本届大会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会者,其中有70余位中外院士以及500余家参展企业,共设有40余个平行论坛,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无人机盛事。中飞院作为无人机技术领域的探路者 ,不仅在大会上斩获奖项,还进行了主题报告、分会场汇报,并展示了包括三架无人机在内的五项相关科研作品,引起了中外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其中,由航空电子电气学院安斯奇、彭旭和航空工程学院魏武国等组成的中飞院无人机先进动力团队研发的HD-25 混动复合翼物流配送无人机成为了本次展会的亮点之一。这款无人机采用了先进的油电混合动力系统,能够实现超过20分钟的悬停,并具备多次起降能力。据悉,该款无人机核心动力装置具有中飞院自主知识产权。


中飞院展台上HD-25 混动复合翼物流配送无人机

       针对传统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因电池受限无法长时间悬停的问题,这一技术实现了在多旋翼和固定翼两种模式下都可使用混合动力为无人机供电,让飞机真正地同时兼具两种飞行器的模式,为无人机在巡检、物流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加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

       “两者的区别类似于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电动车的两种不同的动力模式。”团队动力总成设计彭旭副教授将核心研究作了这样的比喻,而他们团队就是实现了后者的动力研发,将混合动力模式用在了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上。


专家观摩无人机指导工作

       团队成员通过多次试飞,对飞机性能进行了验证与改进,并计划在产品成熟后将其应用于巡检和物流行业。“在物流场景中,传统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虽然不用跑道,但是因为翼展太大,起降仍然有场地条件限制。我们的无人机可以以悬停在空中的方式,用抛货或者铰链放下物品,在不落地的情况下完成卸货。”负责该款飞机发电机设计的团队成员杨国龙介绍说。


HD-25 混动复合翼物流配送无人机试飞画面

       团队于2021年组建,来自航空电子电气学院和航空工程学院8位老师和20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怀揣着航空梦想,在团队负责人安斯奇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深度交叉融合不同专业领域,在推动无人机技术创新的科研道路上深耕不戳。其中,团队老师博士学历占比超过一半,副高及以上占比近半数。


团队成员合影

       “团队在成立之初面临着人财物严重缺乏的问题,技术方案难以通过纸上验证,同时也缺乏试飞经验。”安斯奇表示,团队曾多次考虑是否只进行地面实验而不进行空中试飞,或者使用航模对动力系统进行测试。然而,在信仰和兴趣的驱动下,团队坚持了下来。

       直到今天,团队以无人机先进动力为研究方向,并深度交叉融合了无人机混合动力总成、小型涡轮发动机技术、高功率密度无人机电源以及无人机先进动力电池等不同专业领域。


中飞院在第八届世界无人机大会上作报告

        “正是因为学校有着航空的基因,让我们能做一些和无人机相关的事情。也是因为这个特点,让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拥有动力、飞构、电气、无人机等专业,十分有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彭旭副教授在第八届世界无人机全体会议的报告中介绍到。


试验时炸掉的电源

       该款无人机从开始设计到第一次试验成功历时两年。在这期间,试验各项环节都会失败十余次,无人机摔坏5架,成员们也曾为发动机连续断轴、电源损毁以及试飞过程中发生事故感到无奈与沮丧。

       聊历史,讲党史,畅谈红军长征时四渡赤水的临危不惧,讲述中国人民解放军淮海战役以少胜多的波澜壮阔……这些是他们在枯燥科研中的解压方式,也是遇到问题时相互鼓励的最佳方法。在他们看来,困难的解决之道无外乎是勤奋和智慧,需要拿出革命前辈敢于斗争、甘于奉献、勇于思考的精神。于是,他们始终一起工作、一起试车、一起实验、一起试飞。


发动机试车试验

        “这是一个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团队,大家都很务实,让我倍感动力与愉悦。”团队成员张俊杰博士说。

       志坚行苦终不辍,奋蹄疾驰不拖队。团队的学生成员们怀揣着对航空领域的深厚兴趣,脚踏实地、勤奋肯干、勇于尝试,用青年学子的热情与努力,总是与团队老师们一同奋战在科研一线。


团队不畏酷暑,实现该款飞机的成功试飞

       寒假和暑假拥有整段时间,是试飞的最佳时机,可以形容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炎热的暑期进行试车时,学生们展现出了专业水平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了团队老师和其它单位一致认可。


       目前团队已培养出五名博士研究生,并有两名就职于上市无人机公司的研发岗位。此外,团队的本科生们纷纷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或者就职于大型无人机公司。


2017级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吕东晓(左)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2016级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本科)、2020级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郑育行(研究生)(右)于西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

       “科研工作是苦涩的,但好在老师们非常幽默风趣,对我帮助很大。” 团队成员、研究生张勋谈到,老师们呈现出的乐观主义精神,为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这种乐观不仅仅是对研究结果的积极预期,更是一种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态度。


试验中,师生抬飞机配置重心

       当存在不确定性试验时,团队老师总是站在学生前方;当需要搬运重物时,团队老师总是身处学生中间;当失败出现时,团队老师总是站在学生背后支持他们。三年的时间里,老师和同学们越挫越勇,脚踏实地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无人机的试飞任务。


推进动力测试,需要最后面的人承受飞机所有推力以及推进旋翼吹风,安斯奇老师把最危险和最难受的位置留给了自己

       未来,团队一方面会将已经试飞成功的飞机做产品化迭代,另一方面会继续将无人机越做越大。成员们希望有一天,中飞院的无人机也能像有人机一样,成为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
关键词: